乡村振兴战略庭院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,正悄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麻甲底村以其独特的实践,为“千万工程”增添了生动的一笔。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,如今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悄然蜕变,让“院”景变“钱”景,成为“庭院经济”的典范。其中,香蕈的种植尤为引人注目,不仅让村民的农家庭院变成了“聚宝盆”,更为麻甲底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走进麻甲底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洁有序、绿意盎然的庭院。这些庭院不仅是村民们生活休憩的场所,更是他们探索“庭院经济”的试验田。立冬后的几场雨,让香蕈种植大棚内的菌棒得以充分汲取养分“休生养息”,以便下一次“绽放”。
记者黎放说:“近年来,麻甲底村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,将美化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,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庭院。这些庭院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面貌,万向娱乐平台更为村民们提供了发展经济的宝贵空间。”
在人工菌种植的探索之路上,麻甲底村先后尝试了木耳、香蕈、赤松茸等多种品种。经过实践,香蕈以其良好的生长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脱颖而出,成为村民们的首选。
邓友布是麻甲底村率先尝试庭院种植食用菌的农户。看着大棚内菌棒上逐渐长出的香蕈菌,他欣喜若狂。他向记者透露,现在荒废的庭院得到了有效利用,同时,种植的食用菌也取得了丰收。在掌握一门新技能的同时,还能获得一份额外的收入,这确实是一种双赢的策略。
香蕈种植户邓友布说:“我是去年5月份开始种植香蕈的,培养了50包菌包,去年的产量大概是100斤,收入1500元,今年我扩大了规模,先后种植培养了800包菌包,目前来看长势良好,预计产量1500斤左右,预计比去年的收入多2万元。”邓友布讲话语间透着淳朴和自信。
据邓友布透露,香蕈种植周期短、见效快,且市场需求量大,自2024年鹿马登乡开发香蕈种植产业以来,他便深入了解麻甲底村气候环境与香蕈生长习性,在探索产业发展路径的同时,也为麻甲底村群众带来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遇。
香蕈种植户小有堆表示:“我家这次种植了60棒香蕈,在种植方面有什么问题和困难,我都会咨询邓大哥,他总是会很耐心帮我解决问题。”
2024年12月30日,麻甲底村新一轮的人工菌种植再次拉开序幕。这一次,共有27户群众积极参与,共种植香蕈1220包。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村民们对香蕈种植的信心和热情,更体现了麻甲底村在“庭院经济”道路上的坚定步伐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通过种植香蕈,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,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。
乡政府宣传干事孙显军说道:“我乡通过利用庭院空间发展庭院经济。这种经营模式不仅灵活方便、投资少、成本低、效益高,还能有效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土地的问题,让农家小院真正变成了聚宝盆。”
目前,麻甲底村有33户群众报名参与2025年的香蕈种植。用好农家“方寸地”,打造百姓“致富园”。麻甲底村的成功实践,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,更为村庄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通过发展香蕈种植这一特色产业,麻甲底村正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“一村一品”。这一品牌的形成,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。同时,香蕈种植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村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。
麻甲底村的“庭院经济”探索,不仅是一次经济模式的创新,更是一次乡村治理理念的升级。它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不仅要有大项目、大产业的支撑,更需要从小处着手,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个资源。通过发展“庭院经济”,麻甲底村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,更在村民们心中播下了勤劳致富的种子。展望未来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“庭院经济”的引领下,麻甲底村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。
乡政府宣传干事孙显军表示:“鹿马登乡自2024年起发展庭院经济,现已初具规模。目前,主要种植香蕈、木耳等,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。相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鹿马登乡的庭院经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,村民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。”(何舟 杨俊 黎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