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鲁渝协作山海情,临沂城口一家亲。临沂坚持“把城口的事当作临沂的事”,在产业发展、文旅协作、消费帮扶、人才交流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协作,聚力打造临沂·城口协作“升级版”。为充分展现临沂协作城口工作成果,大众网·海报新闻特别策划“鲁渝协作·聚力城口”专题报道,走进大巴山深处,以新媒体叙事方式讲述东西部协作城口故事。
“在村里等着就能挣钱,以前想也不敢想。”12月的初冬,走在城口县修齐镇白果村的青石道上,白果村党支部副书记袁井超喜不自禁。身后背靠青山、面朝任河的古朴村落正是他口中守在家就能致富的“聚宝盆”。
“游客路过这里都要进村买点特产,吃碗地道的炕面才肯走。”袁井超告诉大众网记者,本村村民在自家庭院里当上了“坊主”,操持经营汤圆、豆腐、腊肉、蜂蜜等特色作坊和农家乐,建设起了“白果小院”,让昔日远近闻名的“采矿村”重新热闹起来。
白果村锰矿资源丰富,从前村民们大多以采矿为生,然而生态环境恶化成了攫取式发展后的一块“疮疤”。为了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关闭矿山后,村民们失去了就业收入。发展调转方向,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,村民们的致富心愿日益渴望。
经过多方寻觅,“庭院经济”模式让白果村重获新生,实现从“荒地”到“绿地”的美丽蝶变。鲁渝协作,让这个小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。
袁井超介绍,去年4月,鲁渝协作投入了300万元帮扶资金,在白果小院打造了“四面八坊三十六院”(燕麦面、汤圆面、荞麦面、酥麻面;豆腐坊、木工房、腊肉坊、奇石坊、茶艺坊、蜂蜜坊、布鞋坊、涂鸦坊)。通过逐户量身定制经营业态,村民们齐上阵发挥所长,在自家的青瓦白墙下捡起老手艺开作坊,还拓展了体验、研学、观摩等新兴业态。全村已发展庭院经济34户,开办农家乐21家。
这样的“富民工坊”在一方村落里多点开花,曾经的40多亩矿山渣场也迎来新生机。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种满的葵花扎根在渣场上,万向娱乐官网在盛夏向阳而生、昂首开放,抚平了采矿后岩体、砂石遍地的“伤疤”。废弃矿山由“黑”转“绿”,从过去“灰头土脸”的破败模样,到现在“重披绿装”的蝶变升级,成为游客赏花的绝佳打卡地。
“庭院经济+乡村旅游”的新法子,让村民在流水潺潺、炊烟袅袅的青山古村间辟出了致富新路。带着乡愁、乡音、乡忆的乡村烟火气不再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,白果小院也吸引了一批有情怀的年轻人看到前景,决定返乡创业。
“以前我们村是‘38、61和99’的留守村,大多都是妇女、孩子和老人,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,村里不仅大不相同,还引来了一批年轻的直播团队。”袁井超告诉大众网记者,村里来了8个人的年轻团队,一头扎在村里每天直播带货,现在淡季每天也能卖出两头猪,助农销售额已达到200余万元,走出了“庭院经济+电商”的线上致富路。
随着庭院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,为了让村里更多闲置土地“活起来”,白果村集中流转60余亩土地,引进城口县富亮种植场、城口县红藤园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,采取“村集体+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建设了草莓采摘园和树桩月季育苗基地,发展乡村采摘游和观光游。庭院经济与种养强强联手,不仅解决了30多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,也再次带火了农家作坊和农家乐。
白果小院自去年4月开始运营以来,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3.5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到210万元,同时带动300多户村民劳务增收40余万元。